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411篇
测绘学   175篇
大气科学   304篇
地球物理   225篇
地质学   728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李庆旭  张彪  王爽  谢高地 《地学前缘》2018,25(5):298-304
植被覆盖状况是监测与表征区域生态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以往研究注重区域植被覆盖状况的整体变化分析,对长时期区域内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差异研究较少。文中基于京津风沙源区遥感影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重点评估了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京津风沙源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为35%~45%,且随年份变化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速为0.4%(P<0.05),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植被恢复成效。8个治理分区植被覆盖均有所增加,但区域差异明显,晋北山地丘陵亚区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亚区植被覆盖度年均增速超过0.6%,浑善达克沙地亚区与荒漠草原亚区植被覆盖度年均增速不及0.2%,这与区域地表组成和气候背景有关。从地市来看,北京、天津和承德植被覆盖度较高,但朔州和张家口植被覆盖度增速明显,而乌兰察布和包头植被覆盖度年均增速低于0.1%。相比2000年,2015年京津风沙源区有5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49%区域植被覆盖度未变或降低,主要集中在京津风沙源区的中部和西部县市(旗),未来生态治理过程中应加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2.
本文通过系统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成矿特征,结果表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矿物组成与大洋结核相似,均主要由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组成,其中锰相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和钡镁锰矿,铁相矿物主要以无定型铁氧化/氢氧化物形式存在,另外南海边缘海结核中含有大量硅酸盐矿物,表明在南海结核成矿过程中受到大量的陆源碎屑矿物混杂;相对于大洋主要经济成矿区的多金属结核,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中主要的经济元素如Mn、Cu、Co、Ni和Zn质量分数较低,而亲陆源性元素如Fe、Ti、P、Nb、Pb、Rb、Sc、Ta、Sr、Th和REY(REE和Y)等质量分数较高;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REE配分模式显示其为水成成因,并呈现更低的Mn/Fe值;同时南海边缘海结核也具有较快的平均生长速率及较高的δCe正异常,表明其生长在更为氧化的海水环境。虽然较快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动荡的海水环境影响了南海边缘海结核的成矿,但大量陆源物质进入海洋也为南海边缘海结核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便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快速生长成矿。南海边缘海结核富集有Fe、Ti、Pb、Rb、Th和REY等金属元素,同样可以作为极具潜力的海洋矿产资源。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具有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3.
64.
自然重砂测量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的自然重砂测量工作主要侧重于目标矿物量的研究,圈定的异常仅有矿物含量的意义,忽视了矿物迁移、富集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找矿效果。以溧阳永坞头地区为例,从重矿物剥蚀、迁移、富集规律出发,对自然重砂数据进行整理,重新圈定重砂异常,并利用重矿物组合特征、稳定系数及特征指数(ZTR)对异常源区进行判断。研究表明,圈定的2处锡石自然重砂异常源区分别为永坞头404.60高地—413.10高地一带以及387.60高地一带。  相似文献   
6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为了查明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遇到或者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其作出评价和预测。传统的人工地质环境调查方法正面临时效性和安全性的挑战,无人机遥感正是取代人工地质环境调查的手段之一。基于2016年10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次无人机飞行获取的数据,使用Pix4Dmapper等软件生成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以及三维模型,然后对该区进行遥感地质解译,建立滑坡、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煤矸石堆、其他渣堆的解译标志,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矿山的无人机遥感的地质灾害解译方法流程,通过实地验证,证明无人机遥感地质灾害解译效果良好,适合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6.
在多因素叠合法优选页岩气发育有利区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地质背景、页岩生烃、储集、保存、资源和开采条件6个方面17项指标的页岩气发育有利区综合评价原始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发育有利区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影响湘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发育有利区分布的因子为页岩品质的优劣、资源规模的大小和保存条件的好坏,通过定量评价,综合得分排在前3位的有利区分别为中央复背斜有利区、桑植—石门复向斜南有利区和宜都—鹤峰复背斜有利区。  相似文献   
67.
安徽省宣州区茶亭铜(金)矿床是皖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该矿床位于江南断裂北侧,构造条件优越,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较为发育,矿床围岩蚀变分带具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分带特征,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蚀变主要为钾化(钠化)、硅化,其次为绢云母化。根据现有勘查工作,本矿床规模已达到大型规模。  相似文献   
68.
济南市玉符河多水源回灌岩溶水水质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南以泉城而闻名,保泉和供水安全问题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利用多水源进行岩溶水回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补给水源水质相对岩溶水而言较差,回灌到地下可能存在一定健康和环境风险,需要对回灌系统的水质进行风险评价。本文对比地下水质量标准和地下水水质背景值,重点选择地表源水超标和劣于背景值的风险源监测指标,借鉴澳大利亚含水层补给管理指南,对玉符河多水源回灌岩溶含水层工程运行期的水质风险进行评价。2015年对黄河水、卧虎山水库两种水源多次回灌期间的源水、孔隙水和岩溶水的22项指标进行水质监测和指标分析,风险残余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水回灌补源期间,平均浊度的标准指数源水是1.4,孔隙水1.7,岩溶水0.93,硫酸盐平均含量的标准指数源水是0.93,孔隙水0.9,岩溶水0.73,氯离子虽没有超过地下水III类标准,但是在源水中含量是地下水含量的2倍多;卧虎山水库水回灌补源期间,平均浊度的标准指数源水是2.4,孔隙水1.1,岩溶水0.43,硫酸盐平均含量的标准指数在源水0.75,孔隙水0.84,岩溶水0.66,氨氮的平均含量的标准指数源水1.14,孔隙水1.47,岩溶水1.35。因此,浊度、硫酸盐和溶质在裂隙岩溶含水层迁移较快为两种水源玉符河回灌补源工程的共同高风险项和关键控制点。此外,黄河水补源还需注意盐度,卧虎山水库水补源还需控制营养物的污染风险。基于以上评价,还提出了限制回灌量占区域岩溶水资源量比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69.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螺藁杆双脐螺和其他3种隶属扁蜷螺科的吸虫及线虫中间宿主螺,其形态极为相似,缺乏分类学资料,比较几种扁蜷螺的形态及生殖系统构造,明确其分类学特征,能为监测及防控部门准确鉴定物种提供依据。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所有样本螺壳参数;解剖4种扁蜷螺生殖系统并绘图;扫描电镜观察齿舌形态。方差分析表明,4种扁蜷螺壳高(H)和直径(D)比值差异显著(F=64.171,P0.01)。4种扁蜷螺齿舌均为中央齿1列,双齿型,但中央齿齿尖形态、侧齿及缘齿列数、齿尖数量及形态等依种类不同均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齿舌形态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生殖系统阴茎复合体构造在属间差异明显,种间较为相似(旋螺属的凸旋螺、小旋螺)。尽管4种扁蜷螺贝壳形态较为相似,但壳高(H)和直径(D)比值、齿舌列数、齿尖以及生殖系统的阴茎复合体构造等特征,对入侵物种藁杆双脐螺和中国几种常见扁蜷螺的准确鉴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0.
喀斯特洞穴滴水信息对地表环境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喀斯特洞穴滴水信息对地表环境响应的研究进展,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喀斯特环境演变与滴水理化指标的研究发展背景,把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3个阶段。对滴水常规监测指标、稳定同位素及常/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研究成果与认识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对滴水响应外界大气、地表植被、洞穴上覆土壤以及洞顶基岩等4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认为应当探究滴水的物质来源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加强对滴水信息环境指示的敏感性研究,深入认识滴水信息的环境响应机制,对洞穴系统综合环境要素开展监测等,同时指出运用滴水指标进行石漠化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